一、使命之重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是至关重要的使命,唐雎肩负着安陵君的重托,前往强秦进行交涉,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强秦的无理要求,安陵君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展现出对国家和先王的忠诚。
二、直面秦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从百千里,请君亦辞之,何也?”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他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却拒绝我的请求,这是为什么呢?”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唐雎直面秦王,毫不畏惧,他清晰地阐述了安陵君拒绝的理由,强调了土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安陵君对先王的承诺,这种坚定的立场和勇敢的态度,在外交场合中是非常可贵的,他以理服人,让秦王不得不正视安陵的立场。
三、挺剑而起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
标签: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