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端午,传承千古

www78zgcn 5 0

一、端午节的历史溯源

品味端午,传承千古-第1张图片-东方成人网

端午节的由来,最广泛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雄黄酒,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作为爱国诗人,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端午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协作精神,赛龙舟等活动需要多人的默契配合和共同努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端午节还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通过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等活动,表达了对健康、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愿。

四、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端午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它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弘扬,通过举办各种端午节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端午节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过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交流,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端午节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端午节期间,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会大幅增加,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端午节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端午节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元素,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进行创新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我们可以加强端午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端午节,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还可以加强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端午节的文化体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让端午节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标签: 传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