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形势严峻
2013 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呈现出一定的压力,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699 万人,比 2012 年增加 19 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却未能与之匹配,导致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他们四处投递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但往往收获甚微,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等,虽然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由于竞争激烈,也使得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影响就业的因素
(一)专业匹配度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导致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例如一些冷门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较小,这就给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 2013 年这种专业不匹配的情况较为突出,进一步影响了整体就业率。
(二)实践能力不足
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企业往往更看重实践经验,这使得缺乏实践的大学生处于劣势。
(三)就业观念
部分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对工作岗位、薪资待遇等期望过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三、就业渠道多样化
尽管 2013 年大学生就业率面临挑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渠道和方式。
(一)互联网招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招聘网站涌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求职平台,他们可以在网上轻松投递简历,获取大量的招聘信息。
(二)创业
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较低,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灵活就业
包括自由职业、兼职等形式,这种就业方式更加灵活,适合一些有特殊技能或兴趣爱好的大学生。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提升自身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调整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标签: 就业